回帖:琴度卷之二
授受
琴雖有譜,其多虛處。若無師授,是廢書也。或易虛為實,又失我琴妙處,功等膠柱。故琴之傳,必賴于師,師道所重,重於其他。人有所得欲以授人,無論高下, 其不貴乎?師之授弟,亦欲弟之授人。私秘其藝,有愧于師。而為弟者,若重己之靈悟而輕師授,乃無德之人。為師者尤當授其德也,察其言,觀其行,知其偏,正 之不怠,信天下近琴之人皆可教也。至於師者,亦欲嚴以律己,不可稍懈。人非聖賢,要慕聖賢而近之。古曰:琴不輕授。一不授無德之人,二指授琴不是兒戲,必 欲學者皆成而後已。師者當正其德立其志為要,豈單以鉤挑授人乎?
天資
藝重天資,此語不虛。然天資非人力可易,學者不必言此。其有存於表裏不一者,有顯於前後不一者,豈可輕論?我弟中有即教即會而不事按彈,又有五音不全而終 日鼓弄者。前者早棄,而後者可操大麯,蓋鍥而不捨為最上天資。頓者不修,徒生狂妄。漸著一悟,便成大器。縱是不悟,亦可賴其傳後。故願授好學者也。
學養
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此至理也。一藝有一藝之準則,一國有一國之大師。我國可稱大師者,必為有學養之文人無疑。輕學 養只言按彈,稱琴師則可,稱大師其不可。或以別國文明之說非之,則不若傳承別種文明,勿壞吾國傳統也。觀古人傳譜,幾為文人所作。不讀離騷,怎擅離騷?鼓 梅花不知高士心中之梅,桃花三弄可也。人必見賢思齊,不可輕薄文人。甘居蒙昧而言人人平等,此吾國之禍源也。我所謂文人者,但指有中華學養之人。若為西學 所化,重洋輕中,雖寒窗廿載,其學不足養我之藝,故不在其列。數十年來我國文人之少,直如圭璧,政者亟當重視。重振我國文明,重造我國大師,必先改其教 育。而我等後學亦應身體力行,使龍脈有承也。
個性
近人好言個性,我所不屑。看天下琴人,無論良莠,誰無個性?雖大師個性顯著,要知通性乃其本,個性為其表。美人必有人所共美處,方可賞其異於人處。若首求 不同,必視嫫母而為西施,因其異于常人甚矣。近人有此癖,久也。學藝應首求技法之精,理義之深,然後可言個性。佳者謂之風格,劣者謂之習氣,欲以此處著力 者,讀奇書,曆奇境,交奇友,養我孑然不群之性情,久而入琴,渾然天成,始得稱妙。
品操
古言人可傳藝藝不可傳人,多被今人嗤笑,輒舉一二大家之劣行否之。其不知古今中外,凡藝有所成者,其品操必有過人之處。即有一時一事之過,或因時勢,或因 積習。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且人有所長,必遭小人所嫉,樂言其弊而後快。誤使後學以為德之所重,輕於技也。我識琴人多矣,各人德藝互為印證。存心不真,其 音可真乎?做事不美,其曲可美乎?為人不善,其藝可善乎?雖技有高下,而君子小人立見。琴可表德,非虛語也。若欲所成,必修其德為要。
長幼
國人言藝多重長者,我琴亦然。皆因藝之難成,非朝夕之功。其高下因稟賦用功不一,並不因年而長。故長者不可倚年而驕,幼者不必年少而自輕。學道不在少年, 得道未必耄耋。多見有至耄耋而成者,知其用功不輟而有成,非惟耄耋之可成也。嵇阮輩少年風流,可稱千古名手。論人以年分尊卑,論藝不可。然長者之長,其顯 也明。閱歷之富,操弄之熟,涵養之深,如老僧補衲,自有一種不同。彈琴有幼功者,其長多在技。及長始學者,其長多在道。時見少年輩未明其理,動輒廣陵離 騷,技雖可稱,未免油滑無賴。而有長者格高趣正,一段未竟,勾挑失手,使人歎息也。故一藝之成,無論長幼,不可稍懈。
性別
男女有別,吾琴亦然。不可等而視之,否則殊多執著,必有所失。因男女其力量,形容,性情各有不同。一般而言,男之長在勢,在剛,在志;女之長在靜,在柔, 在情。若舍其長取其短,如懦夫潑婦,風雅蕩然矣。如能揚長補短,便稱能手。離騷與胡笳,男女操弄,心得不一,長短有別。雖言近迂腐,有至理存焉。
宗派
以宋代浙派為宗,虞山,廣陵,中州,諸城等,皆稱善一時。其實言派者,指其獨特處,而此又以時尚為依,鄉風為據。不知琴之共性同出一脈,萬派皆然。後學不 知其來,互較短長。其通達者,何派之有?今時不同古時,可見各家之譜,聽各家之琴,彼有長我趨而學之,彼有短我察而戒之,則吾琴可興矣。
他藝
琴人若善他藝,必有其長。我國文藝近於哲學,其源本一。琴中有難明之理,於他藝則在其表。如彈琴張弛發力,學拳者自可輕得。回鋒出指,學書者一語就通。好 昆曲者,吟猱撞逗不學而會。他藝之中,又以詩文為最。觀古今名手多善他藝,雖非必需,真捷徑也。或言學西樂可為彈琴之助,樂有共性,其理固然。但多見擅西 樂者習琴,入門快而登堂難,總失地道二字。故取捨宜慎。
場合
古有不宜彈之說,今人多嗤之。其實先人言此,恐損琴損人而作防也。人皆因自重而重之,自輕而輕之。故琴人要自重其琴,不可輕蔑。聽者不必知音必求知禮,不求人解但求人重。故場合一說,也當有所顧慮。
調弦今定弦所謂標準音高者,似不必斤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