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百科  > 所属分类  >  古琴文化   
[0] 评论[0] 编辑

《纸上乐坊》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概述

高山流水遇知音,音韵传情谱心曲。民乐悠悠,历久弥新,文化传承,万古长存。本书是关于中国民乐文化的随笔式图文书,以古琴琵琶古筝少数民族器乐等为主要内容,从民乐之器、史、韵、曲、旅等方面对中国民乐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加以讲解,图文并茂,知识性和欣赏性并重,适合大众普及阅读,有助于提高民乐学习者及爱好者的知识素养和艺术鉴赏力。
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安赭 著 

精彩导读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音乐。不经意弥漫于空气中的音乐,无论宁静幽远、轻松柔美,还是恢宏雄壮、严谨雅致,总是时时感染着或悠闲或忙碌的你我。深邃浩翰的音乐海洋里,中国民乐积淀了五千年古国的文明、精神与力量,旋律千回百转,底蕴深沉厚重,见证着华夏世代的变迁,传诵着爱恨千年的誓言……

内容欣赏

第1节:沉醉民乐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沉醉民乐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音乐。不经意弥漫于空气中的音乐,无论宁静幽远、轻松柔美,还是恢宏雄壮、严谨雅致,总是时时感染着或悠闲或忙碌的你我。深邃浩翰的音乐海洋里,中国民乐积淀了五千年古国的文明、精神与力量,旋律千回百转,底蕴深沉厚重,见证着华夏世代的变迁,传诵着爱恨千年的誓言……
脑子里刚有个写书的动意时,是想为人所迷恋的民族器乐树个碑,立个传,以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而一旦落,却好像忽然间把自己和乐器融为一体,笔下写的是民乐,写的也是生活。随着一篇篇文章的完成,一件件乐器的形象连同其气质、韵味、历史,都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挥之不去。我于是更加迫切地想把它们介绍给更多的人,希望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仍能怀有一份清静的心情,聆听远古传来的声音。
孤独的时候,听听箫和古琴。傲雪凌霜的寒梅,渐行渐远的孤雁,萧索的阳关,虚渺的山水便浮现在空旷辽远的乐曲里,带着避世者独特的洒脱与不羁,于是寂寞也成了一种美丽。
幸福的时候,听听笛和扬琴。一抹亮丽,一抹清新,又不那么张扬,人就落在和风细雨里。
伤的时候,听听二胡和琵琶。替你哭,替你怨,替你诉说那无人懂得的心绪。弦随心动,且歌且泣,便仿佛找到了知音
欢乐的时候,听听唢呐和鼓。高亢的调子,振奋的节奏,都适合来助兴。不知不觉间,就被那份直爽、敞亮所感染,可以疯,可以闹,可以跳,可以笑……
抑或喜,抑或悲,都可以用古筝和阮来弹奏。无论怎样的心情,都可以在阮上释放,无论怎样的情景,都可以在筝曲里绘出来,这是它们的气度。
还有笙,引得来凤凰,该有多么动听啊!不华丽,不喑哑,不远不近,那么的清冷,也许是神仙的宝物?
最不可思议的是埙,泥土的身躯,却响得超然独特。它在耳边吹响时,会觉得很远,在很远的地方吹动,又会觉得很近。那音韵恐怕只有梦里才会出现。
也忘不了马头琴、葫芦丝和巴乌,那些少数民族的乐器,敢爱敢恨,将绚丽的民族风情演绎得多姿多彩……
中国民乐,如诗如画般美丽清雅,却又如梦如风般抽象空灵,只有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它那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魅力。很难说是人掌控着乐器,还是乐器影响着人。从古至今,它们出现在帝王将相的殿堂上,出现在文人墨客的妙笔中,出现在乡间田边的晚霞里,融化在山水之间……
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有音乐的地方,生活就在继续。当民乐响起,就随着那深浓的韵律,去抚摩远古温润依然的脉动……
道骨仙风千年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与生俱来就带着超然淡远的气质
历代几多文人雅士,喜在静谧的夜晚,独对清风明月,燃一炉素香,横陈七弦,心定神闲,镇坐琴前,抚尽一曲,寄予怀抱。
苏轼《琴诗》中描写了这样一番意境: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张琴,放在那儿,不去碰她,她就整天地沉默,远离了宫、商、角、徵、羽;若以指触之,则高山流水,绵延不绝。
大师抚琴,琴音曲折,婉转悠扬,忽而高昂如仙鹤齐鸣,忽而低回如夜莺低吟。真正爱琴的人,无论感到喜悦欢欣,或是心烦气闷,都乐于调琴弄调,聊以自娱。只要琴声一响,心绪荡漾,顿时就如同置身于杏花飞雨的六月天,落英缤纷,流云如絮。也会幻想楼台亭畔,临水而立,若即若离之间,素袖一展,便似要凌波而去。轻拂琴身,确实有一种人琴相合、血脉相连的动人滋味,令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及至一曲终了,琴音绕梁,不由得屏息静气,生恐错过一丝一毫的余韵。

第2节:琴之器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琴之器
琴,弹奏时或横置在桌上,或盘脚坐地横置于膝上,右手弹,左手按,怡然自得。倘若再燃上一柱香,沏一杯香茗,于清香袅袅中,听余音绕梁,真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实,有心品琴,往往未闻其音,先醉其形。
第一眼看到古琴,就会为这乐器本身的方正雅致、古朴大气所吸引。待到深入了解其背后充溢的象征色彩后,更不由得要为之震撼--天地阴阳,宇宙万象,尽数包罗在这小小一方琴身之中,不可不称之为一个传奇!
说,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可见琴弦饱含了对亲人的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高贵秀丽的琴形,传说最早是依据凤的身形而制。细细把玩,细瘦的琴身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完整精巧,似与凤身相应。琴身上每个细小的部分也都有自己动人的名字,如承露、弦眼、琴轸、凤眼、护轸、龙龈、冠角、雁足等。古琴演奏时散发出的独特韵味和历史沧桑感,与其音箱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音箱结构也有名有姓,如舌穴、声池、韵沼、纳音、天柱和地柱等。
总之,古琴是"上山下沼,有龙有凤",天地万象尽涵其中。
琴之史
古琴,是一种古老的拨弦乐器,被赋予过"瑶琴"、"玉琴"等很多动人的名号。古时,琴与棋、书、画并称,成为衡量文人才能的首要标准,象征着华夏文化安祥寂静、洒脱自在的思想内涵。
琴史绵长,文献浩瀚,令人叹为观止。
传说距今三千年左右,伏羲看到凤凰在梧桐树上栖息,姿态优雅动人,就根据凤凰的形象,用梧桐木做了一张琴,从此,世上就有了琴。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中也写道,"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成为了美人的佳伴,并提共列,可见琴在那时就已深入人心。
在琴流传的几千年里,造就了无数动人佳话。最著名的,恐怕就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处,琴台觅知音"的故事了。一张古琴见证了人间最宝贵的友情,一曲《高山流水》存封着那段历史。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摔琴谢知音的情怀,仍深深感动着一代代重情重义的中国人。
琴曲抒情,发展到汉晋时期,琴文化已呈现一派繁荣景象。那时的曲声无一不宣泄着人们心底的情感,《凤求凰》、《长门怨》等传世佳作,奏响了情爱的心声;蔡文姬所作的《胡笳十八拍》、阮藉所作的《酒狂》,倾吐了人生的怅惋……以及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广陵散》、《王昭君》、《白雪》等等名曲,直到今天听来,还是那么动人心怀。
对于琴的表达,不止于琴形琴曲,还有琴谱琴画。东晋《碣石调·幽兰》曲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乐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斫琴图》借琴表意,蕴涵了当时人们对琴的喜爱。
到今天,古琴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代表,更是东方文化的精髓。
琴之韵
古琴的声音是那样让人迷恋。泛音的轻灵清越,散音的沉着浑厚,按音或舒缓或激越,宛如一柱清香在空中轻盈起舞,且实且虚,缭绕而去。倘若真要寻一种声音,能把人的心胸融入宇宙天地之中,这份悠远恬淡无疑是最完美的选择。

第3节:琴之史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琴·诗
琴有琴歌,边奏边唱,吟咏的是震荡千古的情思。倘若伊人相伴,看那樱桃红唇和着雪白丝线的颤动,吐出娇嫩欲滴的歌声,便好似离了尘世的污秽,掉入无边的空境。只可惜,琴歌流传下来的很少,想求得这神仙般的境地,怕也是难了。
琴亦有诗,散见在各代诗集中无以计数,琴与诗在中国文人笔下早已结下不解之缘。那是怎样的文化氛围,那是怎样的琴人琴事啊,皆在这淡淡的白纸墨迹下,代代相传。可以和李白一起,听蜀僧"为人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可以和白居易一起,慨叹"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也许与孟浩然对饮"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也许与王维相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调弄七条丝之时,人间已千年了,而人们却浑然不觉。
琴·画
琴音清而不浅,晦而不涩,疾徐相间,回环相照,又仿佛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极讲究情景相融的蕴藉。夜晚万籁俱寂之时,展开泛黄的画卷,看画中人于山水间静静拨弦,也似能听到琴声婉转。
元代朱德润画《林下鸣琴图》,明代仇英画《柳下眠琴图》,明代杜堇也画有《梅下横琴图》,妙笔丹青,凝固了琴音。那些画里的人物,或是婀娜的仕女,或是倨傲的文人,调弄着素琴,都在眼角流露出惬意闲适的神态。香茗,雅景,犹有空灵的琴声从画面里飘出。看着看着,就好像自己跌入古人的聚会,不知身在何处。
唐代画家周昉画有《调琴啜茗图》,画中三位坐在庭院里的贵妇在两个女仆的侍候下弹琴、品茶、听乐,闲散恬静地生活在桂花树和梧桐树下,迎接秋日到来。调琴和啜茗的妇人慵懒寂寞,睡意惺忪,肩上的披纱滑落下来,悠游闲逸中又显出几分颓唐之态。
无论世间贵贱,都可以相伴琴乐,抒写心意。谁没有满腔心事与惆怅呢,讲不出来,无人能听,只能化作古琴的歌咏,任风吹去。《听琴图轴》就是宋徽宗赵佶--一个艺术上极具造诣,政治上一塌糊涂的皇帝的心怀写照。这幅画的画面中,三人端坐于古松竹荫下呈三角鼎立之势。弹琴者身着冠缁服,着官袍的士人聚精会神地听奏古琴。红衣人低头凝神,蓝衣者仰首倾听。据传,赵佶曾自号教主道君皇帝,故有人推测画中那位流露出不凡自信的弹奏者,正是赵佶本人。
琴·情
情之切切,传之于琴。自有琴以来,世间就有很多动人的传说诉说着琴韵之美。感情的融汇,或炽热、或艳丽、或感伤、或沉郁,皆蕴于琴弦波动之中。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就将与琴结缘的爱情演绎得缠绵动人,代代传颂。
琴流传下多少千古情事啊。南北朝时,有一则王敬伯偶遇美女之魂的异闻。后世文人将这一见钟情,却只有一夕之爱的爱情故事以琴曲歌辞的形式表述出来,发之琴心:"妾本舟中女,闻君江上琴。君初感妾意,妾亦感君心。"这段故事在《宛转歌》的诗中,代人物之言"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歌宛转,宛转恨无穷",以琴寄爱,甚是鲜明。
诗仙李白,风流洒脱,也有娇艳的儿女之情发之于琴,"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写尽绝世美人的孤芳自叹,寂寞怀春,琴思琴意,流露无尽感伤。"风吹缘琴去,曲度紫鸳鸯"的诗句,将浪漫浓丽之情,形之琴曲,感之甚深。著名的《长相思》一诗有云:"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其间,柔情婉转。鸳鸯弦即琴上爱恋之曲,长夜无眠而以琴弹鸳鸯之曲,寄相思之情却又因无人倾听而怅然。

第4节:潇湘水云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琴虽高洁,也并非全为阳春白雪。在古琴音乐思想甚为宽阔的唐代,诗人心中和笔下的名妓以琴写怨,真挚而深切。"纤指调宝琴,泠泠哀且柔"、"清歌始发词怨咽,鸣琴一弄声断绝"……或为怀春,或是相思,哀而丽,哀而柔,用情至深,即使是事隔千年之后,让当下的年轻女孩来读,仍会为这份情意深深感动。
琴之曲
古琴,总是那么婉转动人。每当虚虚实实的曲调响起,就好像天外有一个声音在召唤,召唤人们跌进别样的世界,听琴,听史,听那些已经远去的古人,把故事讲得荡气回肠。于是,每一支琴曲都有了自己的灵魂。那灵魂总在七弦流转的气流里,款款地站出来,活生生地走近,歌咏着曾经的人生。
潇湘水云
弹琴的人公认,想把《潇湘水云》弹得像模像样,弹出味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即使全谱都已经烂熟于心,曲子所描绘的水天一色的壮阔气魄,还是很难表现出来的。《潇湘水云》创作于宋朝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偏安于一隅时,作曲家自然而然地把仁人志士那份国破山河在的悲壮情怀全部贯注其中。深感国事飘零的郭楚望,常常驻足于湖南宁远潇湘二水合流处的九嶷山下,"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遂借水光云影,排遣忧郁眷念之情。
演奏中,古琴精妙的"吟、揉、绰、注"的技法全部用在乐曲表现中,或温婉缠绵,或清远恬淡,或急促灵动,或刚韧挺拔,各种音乐元素交相辉映,将"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表现得登峰造极。乐曲开始,手指轻点琴弦,制造出飘逸灵动的泛音,使人马上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此后层层递升的浑厚的旋律,有如云水相搏,惊涛拍岸,一幅天光云影、气象万千的图画。直至雷声一动惊天地,一气顿悟,水云声再现,余波荡漾,回归本原。全曲大气磅礴,奔放激烈中不失平正淡远,颇具王者风范。一曲终了,犹如水墨长卷全部展开在眼前。就像曲谱的十段标题描绘的那样,洞庭烟雨、江汉舒清、天光云影、水接天隅、浪卷云飞、风起云涌、水天一碧、寒江月冷、万里澄波、影涵万象,无一不在古琴的吟唱中显现出来。
梅花三弄
古曲《梅花三弄》是借物咏怀的佳作,以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来喻人明志。根据明代《神奇秘谱》的考证,关于此曲最早的记载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梅花落》。几经演变之后,《梅花落》被改编为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成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其在南朝至唐流传时表现的离愁别绪和怨感哀伤的情感,也在后世逐渐改变为赞美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梅花三弄》曲调悠扬,轻快透亮,以古琴旷古超然的声音演绎梅花的脱俗气质,实为绝配。全曲整段三次奏响主题,都是用手指轻点琴弦奏响的"泛音"实现的,因为清脆空灵的泛音正好演绎了梅花的清雅的品质。而主题三次变奏这样的结构,也就是"三弄"的含义。
人们世代传唱着《梅花三弄》的曲调,现今影响最大的曲谱是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中所载的琴箫合谱,以及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编,1868年刊本)。前者以节奏规整见长,后者则较自由,特别是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1972年,此曲再经改革,保留原作音调,由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毛泽东主席诗词《咏梅》的主题。全曲将梅花之美、梅花之傲描摹得淋漓尽致,而曲后的志趣,更显豁达,闻者无不动容。

第5节:长门怨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长门怨》乃是古琴曲中为爱失意的怨曲,是古琴流派里非常著名的"梅庵琴派"代表曲目之一。此曲清代始现,出于民间,作者无从考证。但是其曲意所本,却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那就是司马相如广为流传的名篇《长门赋》。而《长门赋》背后,一个千年来的爱情典故,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便是"金屋藏娇"。
汉武帝刘彻年幼时被封为胶东王,其姑母长公主有一女儿名陈阿娇。一日长公主问刘彻:"彻儿长大后愿娶谁为妻?"刘彻便答:"若能娶到阿娇,愿盖金屋以贮之。"由此成就"金屋藏娇"的佳话。后来刘彻即位,新宠卫子夫生下一子刘据后,在宫中的地位获得空前膨胀。陈皇后阿娇又怨又气,就求助巫蛊来迫害得宠的嫔妃。不想东窗事发,武帝大怒,将其皇后之位废黜,谪贬长门宫。阿娇遭逢此祸,异常落寞。她不甘心终老冷宫,想起武帝曾对司马相如的赋赞不绝口,就奉黄金百斤求得司马相如的华丽辞章《长门赋》,诉说悲愁之辞,以图打动武帝恢复从前的感情。但武帝看后,虽称此赋为上乘之作,却也没回心转意把阿娇复位。可怜陈皇后终在凄清的冷宫中了却残生。
古琴名曲《长门怨》,写尽一个万人之上的尊贵女子失宠后,如临万丈深渊的绝望和悲哀。凄切的旋律如泣如诉,低音哀婉凄丽,高音则呈现琴曲少有的激越。然而,长门事,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啊!
广陵散
古琴奏出的淡雅音符总是和平静的空气相呼应。每当慢慢地弹起,古声古韵就如上天之水,幽幽地自琴上弥漫开来,弹者沉醉其中,听者心也安静下来。然而,有一首曲子,在指尖拨动下,震撼、悲壮、雄浑,这便是广陵的调子,琴上有先人的血液,随着曲子喷洒。
相传《广陵散》最早源于古曲《聂政刺韩王》,不管这种联系是否符合史实,广陵散的壮怀激烈,确实似充满着戈矛杀伐之气的战斗悲歌。而嵇康被司马集团迫害,临刑前从容抚琴一曲,更是成就了它的传世盛名。嵇康高洁,又并非清心淡泊到忘怀世事。琴弦应声而断,琴家用生命解释了音乐,音乐也就成了他生命的绝唱。所幸后人为他的精神所震撼,世世守候广陵散,嵇康此生为琴弦,又有什么遗憾呢?
琴之旅
有人说,"当你写不出文章来的时候,你应该阅读或旅行"。对于爱山爱水爱琴的人,倘若揣上一本书,遍迹神州,去寻觅古琴留下的历史芳踪,是不是灵魂都能在自然与音律的交响中得到升华呢?可惜,这是个金钱和时间都拮据的年代,读一本书,易;行万里路,难。
如果非要去旅行,那便要去高山流水处,琴台觅知音。
湖北→武汉→古琴台
常听人说,行至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便可在绿树掩映中寻得一片秀美园林,漫步其间,景致相和,仿佛千古传诵的知音古曲就演绎在昨夜今晨。
白墙灰瓦红柱构建的亭台楼阁,回廊曲折,飞阁流丹,于芬芳草木、沁人花香中枕山临水,古雅清丽。"高山流水"殿堂和琴台作为整个建筑群主体,精巧雅致,辅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更显得古色古香。
古琴台的修建是为纪念伯牙、子期一对挚友的,正是二千年前的那个动人传说,引得游人争相前来,络绎凭吊。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乃一代琴中高手。某年,伯牙出使楚国后归国复命,八月十五在江上突遇狂风暴雨,不得已只能在龟山脚下泊舟。不想,正是这一夕风雨,成就了"人逢知已,琴遇知音"的奇缘。当夜雨过天晴,月明星稀,俞伯牙心旷神怡,鼓琴咏志。他向来十分自负,自以为深山旷野之中不会有人听得懂他的"阳春白雪"。不曾想一曲未竟,琴弦自断,"琴有误,高人顾",伯牙无意中遇到了樵夫钟子期。令伯牙吃惊不小的是,这位山野樵夫居然滔滔不绝,从琴史、琴理直到俞伯牙弹奏的琴曲无一不通。原来钟子期满腹经纶,乃是耕樵奉孝而隐居山林。伯牙心中仰慕不已,却一言不发。他略加沉思,调好琴,即兴操琴一曲,心中所想乃高山巍峨景象。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一惊,马上又抚琴,这次满怀所念皆为流水清淌。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两曲的评赞皆一言中的,直指伯牙心意。两人立时觉得相见恨晚,当下便结为挚友,约定来年再会。第二年,伯牙按期赴约,谁知子期已然不幸病故,化作山野小径的一抔黄土。痛失知音的俞伯牙悲伤万分,在子期墓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后毅然割断琴弦,摔碎琴身,立誓终生不复抚琴。俞伯牙断琴谢知音的故事荡气回肠,一曲"高山流水"也成了情深谊长、相知相惜最高境界的千古绝唱。

第6节:广陵散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四川→成都→琴台路
四川省成都市的邛崃县,在汉朝时曾上演了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千古爱情佳话。在那里,随汉韵清风一同撩拨人心的古琴名曲《凤求凰》,似月老红线般牵系出一代才子佳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姻缘,也将奇女子卓文君追求真爱的那份勇气和坚定,代代传颂。
司马相如是汉代名噪一时的大文学家,风流倜傥。相如善鼓琴,其所用名琴"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卓文君,相传是西汉武帝年间临邛首富卓王孙的女儿,才貌双全。司马相如归蜀时路过临邛,得知"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而且"好音",顿被卓文君的美貌和才气所吸引,萌生爱慕之心。在一次参加卓王孙的宴会上,司马相如故意弹奏《凤求凰》曲子,并唱"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人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的词句以示爱慕。卓文君暗自从窗缝中窥探,也不由爱上司马相如的仪容潇洒,才华横溢。于是,她不惜抛弃荣华富贵,冲破家庭社会的重重压力和阻挠,和司马相如私奔。他们先至成都,后又转回到了临邛的一个小镇上,当垆卖酒艰难度日。贫困夫妻相濡以沫,日子虽清苦却也美满。
当年"琴挑"卓文君之地,现在已经改造成了琴台路。琴台路步行街全长570米,以明清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大量石雕、木雕、铜雕等艺术品展示了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杜甫等文人墨客的诗词也镌刻在近5米长的石刻和近50米长的诗碑墙上。
街尾,"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大型主题雕塑赫然而立。两人操琴起舞,一曲"凤求凰",痴了看客。
江苏→常熟→琴川河
古琴发展史上的众多流派中,扬州的广陵派、常熟的虞山派、南京的金陵派等大都发源于江苏。江苏当之无愧是古琴艺术的大省,而常熟则有"古琴之乡"的美誉。
《后汉书》中记载,东汉大书法家、辞赋家、琴家蔡邕一次外出,经过一户人家,见其家烧火之桐木大小适宜、发声清妙,感到正合其制琴心意。于是,蔡邕从火中抢出此木,斫成一琴,音韵奇佳。因该琴的琴尾留有烧焦的痕迹,故名焦尾琴。发源于虞山读书台下焦尾泉的焦尾溪和常熟城里的焦桐街,其名皆源于此。而这条焦尾溪,经言子墓又流入五弦河,与另外六条河道自西向东平行排列,注入唐朝开凿的琴河中。明代有诗句"七溪流水皆通海",贯穿常熟城区的七条河道组成常熟独特的地理风貌,仿佛古琴跳跃的7根琴弦,因此常熟自古又称为琴川。最令人称奇的是,如果能够远远地从高空俯瞰,整个城市就像是一把斜放的古琴。
这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从文化上还与古琴有极深的渊源--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琴派、专门琴址、代表琴谱、代表人物和理论纲领的地方。这里的虞山琴派,在演奏风格上讲究"清、微、淡、远"。自明代晚期成立后,四百多年来一直是琴坛的中流砥柱。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琴瑟相偕,常用来形容那些心心相印的夫妻。只是在琴还能流传的今天,与其相偕的伴侣--瑟却似乎失传了。也许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还能看到尘埃包裹的丝弦,但显然无人能再弹演。琴瑟合璧,是否已经成了一种神话,徒留韵致,而不见其实?古琴七弦,能弹出130多个泛音,最灵动也最难为人把握,但正是这份飘忽不定,也挑逗了心上的弦,丝丝缕缕的缠绵,忽远忽近间,成就了美的风情,让想象的情思爱意氤氲着现实的空白。也许,不论是文是琴,是情是爱,只有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时,才更让人梦萦魂牵。

第7节:琵琶行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琴,可能像李渔的诗一般,是一种"闲情偶寄",但也的确不负"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音乐,总是境由心生而至意境,古琴的音色是闻得出味道的,好似龙涎香的气息,虚渺却透着坚定。听琴奏琴,皆需琴心。当弦拨动时,扪心自问,是否已在心上架起一张琴,即使不知该为谁而演,等何人来听,也该为自己留一份超然的恬淡了。
长歌慰我琵琶行
聆听琵琶,犹闻美人吟,音韵连绵不绝。或急密如雨打芭蕉,或悠长如长虹横波。一阵阵玉盘滚珠般的琵琶声,倘若再配上清亮、娇嫩的歌喉,袅袅缕缕地从江南水乡漏墙花窗中飘飘悠悠地漾出来,千回百转,就连"落花无主随风舞,飞絮飘零泪千行"的杜十娘,也要在苏州评弹温软、柔美的吴侬细语中苏醒过来,坐上卖菱藕的农船,在蜿蜒飘逸、长长狭狭的江南水巷里随波摇荡。
王翰的《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浓郁奇壮之句,把人拉回到千年前边塞沙场的欢歌盛宴之中。葡萄酿成的美酒,白玉琢成的酒杯,连同催饮的琵琶一起,渲染出西域独特的奇幻色彩,令人荡气回肠。同征戍战士们豪放气度一起从盛唐军营中流传下来的,不只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言壮语,还有那马背上传来的铮铮琮琮、急促奏响的琵琶声。
琵琶之器
琵琶之美,美在其形,梨身细项,浑圆流畅。
琵琶柔媚而冷艳。说其柔媚,是因为其流畅婀娜的外形,铿锵曼妙的乐音;说其冷艳,是因为她高昂的头颅,孤傲的表情分外美丽的腰身。
琵琶的美,不只在外表,还表现在其内蕴的丰富。其头部包括"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身部,又分上颈下腹。颈部,即"相位"之处,是一种音位装置。颈的上端叠出部称"相",中与中下部是"品位",古代都一并称作"柱"。身部的中下部分为"腹",上狭下阔,底为音箱呈半圆状,中空,面板由梧桐木制成;"品位"粘在面板上,四条弦系于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琵琶的"纳音"(出音孔)位于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琵琶背"就是指琵琶身部背面,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在弹奏中能发出悦耳动听的自然泛音),普通的是用白木制成。上端与头相接,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琵琶之美,美在其音,铿锵曼妙,富有金石之声。
琵琶之音,清澈干净,层次分明。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基音中也伴有丰富的泛音,琴声穿透力极强。琵琶的六相、二十五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温润,低音区音质淳厚。奏之生风,闻之铮铮。在平静、空旷的地域弹奏重强音,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琶之史
琵琶,融入五千年华夏历史的血脉,造就了它独特的光芒璀璨的文化内涵。
琵琶作为弹拨乐器,原有直项、曲项之分,秦时的"弦鼗"就是长柄、竖抱、皮面、圆箱的琵琶,又名"秦汉子",后演化为阮、秦琴、三弦、月琴等直项、圆形音箱的乐器。

第二部分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忽而,一番手指在弦上的拨动,循环往复,仿佛再现人生苦短,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听到此处,不由感叹短暂的生命总是过于脆弱,“不知乘月几人归”。惟独不变的,也只留下江月的年年依旧了。而这月,又在等待何人呢?琵琶无法告诉我们答案,清冷的乐曲声,渐渐隐去。“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琵琶的旋律仿佛问到人们的心中,心头的震撼久久难以平息。

第三部分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于清风微拂中,于恍惚梦境中,一阵筝音恍若隔世地袭来。熟悉,却又是陌生的。曲调之中竟那样的深不可测,但又那样的亲切动人。所有的悲喜,都随着如水的曲子涟漪成水面粼粼的清光。古筝平滑的吟唱,像水般柔软,风般自由……若苍天能让人选择,或许很多人愿来世为一台紫木古筝,不需有绚烂夺目的雕花,不需烟雾袅袅香薰缭绕,只要张起根根如银细弦,就以天做幕,以地为席,伴着明月轻风潺潺流水,低声浅唱,铮铮作响。仅仅这样,就很好。

第四部分: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箫的品性像墨竹一般高洁,潇洒出尘。明初画家王绂志气高逸,襟度潇爽,以画墨竹闻名于世。他也是爱箫之人,曾有一段故事是王绂孤高洒脱的写照,也是箫音气质非凡的佐证。明建文元年一晚,王绂在京城旅舍休息,忽闻箫声,清雅亮丽,不禁画兴大发,当即挥毫作竹画一幅。第二天刚天亮,他就携带竹画去寻访吹箫之人,心想此人必定也是位儒雅之士,说不定可结为知音。没想到,出现在面前的却是一位商人。

第五部分: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纸上乐坊》《纸上乐坊》

那凤凰一般昂扬兀立的笙,那么美又那么神秘。十来根竹管,透亮的枣红色,在一个锃亮的黄铜碗里围成圆,在手中长长短短竖着,竹管根部排一圈整齐的小眼,整个造型似凤凰一般。拇指在后,其它手指在前,摁准了那排竹眼,一张一合,此抬彼按,娴熟指法下,胸脯随节奏起伏。高高低低不一般齐的竹管,各有各的曲调:缓如夜莺独歌,婉转如彩蝶绕花,起伏如浪涛拍岸,高亢如清啸越云,柔美如情人私语……人就在声声的悦耳和鸣中,酣然沉醉。  

参考资料

http://lianzai.book.qq.com/book/4049/index.htm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止息    下一篇 卫仲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