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古琴與禪 作者: 孫雪秋 --]

古琴文化网 -> 琴友交流 -> 古琴與禪 作者: 孫雪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yiminnn 2011-06-19 23:01

古琴與禪 作者: 孫雪秋

古琴與禪    作者: 孫雪秋 %KmB>9  
=9;jVaEMJL  
[attachment=881] zA/W+j$:  
}PY? ZG  
“在音樂中,同宗教的聯繫往往是直接的”(麗薩語)。中國古琴音樂歷史悠久,其中所蘊含的禪意值得認真研討。本文是從幾個方面對古琴與禪的聯繫進行初步探尋。 r4c3t,L*$I  
"lf_`4  
一、功能 _u:4y4}  
“禪”在原初意義上是指佛教僧侶主義的一種基本功,一種修行方法。禪,原文為梵文Dhyana,音譯“禪那”,略稱“禪”。《琴苑音義》中說:“禪那,此雲靜慮,謂靜心思慮也。”有兩層含義:一是靜除胡思亂想,二是靜中思慮。而唐人薛易簡在《琴訣》中說古琴音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說情思,可以靜思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兩者在功能上有不謀而合之處,禪門大師德清八“唯心淨土”作為自己的終極歸宿,對他來說“淨心”是要達到的最高心靈境界,達到這一境界,就“心空靜寂,其樂無喻”。 '#.:%4  
B&m?3w  
古琴美學功能論也主張:以琴來尋得心靈的和諧。此謂“琴者,養心也”。古琴曲作為中國傳統的常常能感人入心,這是種和淡、恬淡、靜淡、古淡的音樂。禪中的“心”與琴中的“心”各佔有不可動搖地的地位。世尊的“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加上後來的禪宗門人補上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都是圍繞“心”而展開的,是禪宗之根本。禪的修行實質上就是對心的修行。“道”都是“禪”,即是“心”。古琴樂追求意境之深、之遠、之靜是必須講求與心之虛靜相配合,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可以說就是達到禪的境界,所以琴也有琴道、琴禪之說。古琴樂之所以被稱為琴道是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解音樂音調,還包括樂曲的精神反映。這些會在題材、意境、道德等方面代表著琴樂的理想風格。關於這一點,徐上瀛有一段話,“古人之于詩則曰風雅,於琴則曰大雅。自古音淪沒,即有繼空穀之響,未免郢人寡合……唯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靜貞正,而藉琴以明心見性。”從這段話我們足以看出禪、琴、心其實是一體的。 1% )M-io  
:6z0Ep"  
6]}Xi:I  
二、不可言說性 /m;w~ -N  
“禪”的本質在於自身那種非理性的、不可思議的微妙,“禪絕名理”,禪是超越一切思維、概念、理論——語言概念和知識形式之後才可以出現的,禪的公案中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傳說。佛陀傳法一言不發,只是手拈一朵金婆羅花,所有的人都覺困惑,不解何意。只有迦葉無聲微笑,頗有些“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世尊與迦葉之間靈犀相通,深諳無語境界的妙處。禪宗大師提出過“道由心悟”,“由心悟道”的命題。只有通過自身的“心”去“悟”才能獲得生命之美,最終達到禪境。 :;XHA8  
cF[[_  
這種不可言說性同樣也存在於古琴音樂中,《世說新語》中這樣記載“:王徽之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伊)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顯貴,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兩位懂樂人“不交一言”,卻彼此領悟琴樂中的真諦,這種情形與禪宗的“不立文字”何等相似。北宋成玉的《琴記》中認為“攻琴如參禪”,在悟而不在力。 32IN;X|  
| We @p  
三、自然觀 XjwTjgL<  
在禪與古琴音樂中還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與自然多存聯繫,禪門大師往往都對大自然一片深情,常常在自然的面前,忘卻自我,忘卻時間,與自然融為一體,擁有一顆尋找一種自然適意的、詩意棲居的生存方式。在禪宗門人看來,塵世的人們如何放鬆自己,擺脫塵俗困擾與糾結,使生命獲得超越與昇華,趨近或者達到佛陀境界,始終是禪門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另外在“了脫生死”的問題上禪宗也充分表達對自然的追求,“超越生死”是人格境界最終對各種欲望在精神上的制勝,當到達對生死的超越時,就可以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進入澄明之境。雲門文偃在回答“如何是佛法大意”時說:“春來草自青”。這種從自然中了悟“禪境”的方法,是禪門對大自然尊崇的最極限的體現。 yf=ek= =  
DOWUnJ;5  
古琴是偏向靜態之美的藝術,因此彈琴要講求幽靜的外在環境與閒適內在心情的配合,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合一的藝術境界。琴詩中關於自然的沾染,俯首皆是,我們可以從白居易《對琴待月》中,讀懂大自然與琴樂的天機: +Hb6j02#  
XfxNyZsy&>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臥時。 TJB0O]@3  
共琴為老伴,與月有秋期。 ?mt$c6-  
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 j1>77C3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9CWUhS   
/j' We-C  
ma }Y\(38  
古琴音樂是一種清新恬淡的音樂,加之古來文人的脾性與這種性格的音樂有天然的契合,所以作為文人喜愛的樂器,古琴自然逃脫不了與自然的這種聯繫。在對待大自然的態度上,禪與古琴有異曲同工之妙。 >~$ S!  
FK#>E[[  
ZX.VzZS  
四、儀式表徵 _+8$=k2nM  
宗教總是離不開一定的儀式,佛事,就是一種佛門經常舉行的宗教儀式。只要舉辦佛忌、祈禱、追福等一些大型法會和念經、供佛、為人追薦等小型法事。常見的有水路法會、瑜伽焰口、佛像開光、打七、早殿、晚殿、傳戒、方丈升座、浴佛法會、地藏法會、佛成道節等等,這些法會儀式中有嚴格、特定的規則。過程中,氣氛神秘,莊嚴肅穆,要求佛人戒、定、慧。而鼓琴時也同樣有些類似的要求,如要求心境平和、呼吸均勻、內心專注等等。明朝楊表正的《彈琴雜說》中有這樣的記載:“凡鼓琴,必擇淨室高堂,或升層樓之上,或于林石之間,或登山顛,或游水湄,觀宇中;值二氣高明之時,清風明月之夜,焚香靜室,坐定,心不外馳,氣血和平,方與神合。靈與道合……如要鼓琴,要先須衣冠整齊,或鶴麾,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表像,方可稱聖人之器。然後與水焚香,方才就榻……其身要正,無得左右傾欹,前後仰合……”。從此可以看出,禪道與琴道的相似。 #U&G$E`7  
不論是古琴還是禪宗,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的事物。禪宗文化對中國古琴音樂的關照,古琴對禪宗的映射,這種融匯共通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9& W\BQ  


查看完整版本: [-- 古琴與禪 作者: 孫雪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04668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