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琴学解惑二十三:何为借调?——正调之“偷梁换柱” --]

古琴文化网 -> 琴友交流 -> 琴学解惑二十三:何为借调?——正调之“偷梁换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sabrinatzeng 2011-03-08 14:14

琴学解惑二十三:何为借调?——正调之“偷梁换柱”

琴学解惑二十三:何为借调?——正调之“偷梁换柱” N@Bqe{r6j  
雷苗伟 D?8t'3no  
5/>G)&  
现在琴友学习古琴,常以《秋风词》一曲开指,此曲吟猱绰注、上下进复,一些基本的指法均包涵其内,且曲调优美、琴味实足,起承转合,一应俱全,实为一首经典的开指小曲。然其调式与正调却大为不同,虽说各均弦未松紧,然而音位却与正调有别,对于从正调起步练习的琴友来讲,一时难以适应。此种调式,琴人谓之借调,本文便就借调这一问题,作一说明。 R qOEQ*k  
SL>>]A,E<`  
借调,顾名思义,就是一调借用另一调,原本为应该或紧或慢琴弦的外调,而借用正调弦的关系,省去紧慢琴弦之烦琐,可谓是正调之“偷梁换柱”。这样一来,虽说省去调弦之苦,但七弦只总有一些弦为变音,如《秋风词》一曲的调此,此调应为一弦为宫(1)的C调,三弦应为角(3),需要慢一徵,而借用正调,不慢该弦,所以此弦便成了为清角(4),古琴常常不杂二变,为此,必须避开该弦的散音,且其它弦的按音也有所变动,所以借调的避弦实为一种无奈之举。 !V7VM_}@Y  
~)Ny8Dh  
按道理而讲,四种常用外调均可以用借正调来弹,不必紧慢琴弦,但因避开的散音太多,所以反而不如紧慢弦之便利,所以常用的借正调仅有慢三弦的C调,即上文提到《秋风词》的调式,另外如《忆故人》、《醉渔唱晚》等曲也为C调借正调。紧五弦的降B调,虽说也只是紧五弦一音,但如不紧此弦,而去避开此弦的散音,那么此曲中的宫(1)音便少散音,“音始于宫”,宫为五音之首,所以不可只涂一时之便,而少曲之主音,所以此调也不可借正调去弹,只能是去实实在在地紧五弦。 GVCyVt[!-  
Et# }XVCJ  
借调除避开那条变音弦的散音外,其它弦的按音音位也多有变动,如不了解各弦音位的规律,只去索谱求音的话,怕是麻烦不少,所以初学者应了解一些简单的按音排列规律,对于借调中各弦的按音便会一目了然。拙作《琴学解惑十七:如何找准各弦按音的具体位置?》一文中对各弦按音均有简单分析,下面便就借调中的一些重要的音位,再为大家做一说明。 :G$NQ* (z  
Uiv;0Tovl  
1、七徽处按音与该弦散音为倍半关系(即八度关系)。由此规律便能发现,所避弦七徽处的按音也通常不弹,因为该音也同样为变音,同理,七徽处的泛音也避而不弹。 0 l G\QT  
2、九徽处按音与该弦散音的子母关系(即五度关系)。正调中五弦为角(3),而“角无子声”,所以九徽处的按音避弹,常移位于八徽五分处,该按音为宫(1),所以借正调的五弦已非角音,所以其音又变为九徽,而不弹八徽五分。如常用借正调的C调,三弦应为角(3),但不慢三弦,故此弦为清角,其散音避而不弹,故七条弦无一弦散音为角音,所以该调的便没有八徽五分处的按音,此也为一特例。 &=K-~!?  
3、十徽处按音与该弦散音的母子关系(即四度关系)。正调中的三弦为宫,而“宫无母声”,所以十徽处的按音避弹,常移位于为十徽八分,该按音为角(3)音。《秋风词》一调中一、六弦为宫音(1),所以一、六弦的十徽音避弹,只弹十徽八分处的角音。 X7Cou6r  
4、七徽六分与七徽九分之辨。古琴按音中,除七、九徽外,恐怕出现最多的便是这两处徵分的按音了。所以常常鉴别古琴是否人为的作旧时,便看这几个地方是否有长期按走的痕迹,外行人做常常不去考虑这个因素,只是象征性地在其它的地方做一些仿旧的痕迹,因此,内行人一眼便可看穿。有些弦的按音七徽六分,而有些弦则为七徽九分,如何辨别这两处徽分呢?常有老师这样教学生,正调时三、六弦为七徽九分,其实弦均为七徽六分,学生也努力做着笔记,可弹借调时,这个方法便不好用了,这种“刻舟求剑”的方法恐怕只能解一时之需。其实要辨别这两处的按音,最好的办法是从根本上去寻找答案。七徽六分与七徽的音程为一个大二度,而七徽九分与七徽的音程为一个小三度,而只有宫(1)和徵(5)这两个音的前一音为小三度,如宫(1)前一音为羽(6),徵(5)前一音为角(3),所以由此便可推出,散音为宫(1)和徵(5)这两条弦有七徽九分,而其它弦均为七徽六分,如正调为三、六弦,而C调借正调则是一、四、六弦,其实其它调也是如此,只要找见宫(1)和徵(5)这个条弦但可以了,所以最简单的办法便是辨别该弦的散音发什么音,这样才能万变不离其中。 Kx ?}%@b  
z| i$eF;x3  
初习琴时,恩师建议我从《秋风词》开指,但刚开始练习右手八法等基本指法时,均是为正调的曲子,为了更好地熟悉正调,掌握其各处按音的规律,所以自己选择了较《秋风词》稍难一些《良宵引》开指,恩师也很开明,所以第一个曲子教授我的便是虞山派的《良宵引》。 >2Z:=HT  
f+1)Ju~  
结合自己学习其它乐器的经验,个人感觉,学习一件乐器,最好还是先从最常用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调式开始学习,等自己对所弹的乐器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再学习其它的调式。自己初习二胡时,首生学习的便是D调,即1 5弦,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弓法、指法后,触类旁通,才又慢慢学习了C调(2 6弦)、降B调(3 7弦)、A调(4 1)弦、G调(5 2弦)、F(6 3弦)等调式。其实古琴也是如此,等自己对正调的音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再去了解借调,再去学习借调的曲子。 3sHC1 +  
_f{'&YhUU  
另外,借调还是“转调”这一理论的一个枢纽。“转调”即在同一曲中间杂不同的调式,如学习过二胡的琴友应对对“转调”非常熟悉,二胡的一些大型曲子都是由几个调式组成的,如《新婚别》、《兰花花叙事曲》等曲,但二胡的转调很简单,所以常常在琴曲的出现。古琴转调却非容事,需要紧慢琴弦,所以不方便在一曲之中间杂多调,而借调则不然,可以不用紧慢弦便可以转到他调,所以在一些大曲中,偶尔在中段或末段用一些特殊的徽位,产生一两变音,顿时曲调突变,柳暗花明,使平淡无奇的曲子增色不少。然而这一问题现在琴家有尚存争议,比如现代记谱均此等情况仅记为一调,只是在中间多了一些变音而已,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转调,如《潇湘水云》末段开始的打圆一句,传统有琴家认为这一句是转入了紧二、五、七弦的调式,只不过此处用了借调,省去紧二、七弦而已,而现代琴家均视为此曲只用紧五弦一调,只不过多几个变音罢了,这样解读又简单了一些。这也是借调的另一个功能。 qA Jgz7=c  
eNi.d;8F  
借调的这一“偷梁换柱”,让琴人轻松不少,有时,贬意词也会变得很友好。 nLJ]tpw^DH  
qyQPR  


查看完整版本: [-- 琴学解惑二十三:何为借调?——正调之“偷梁换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05100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