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琴学解惑二十一:何为外调?——紧角为宫、慢宫为角 --]

古琴文化网 -> 琴友交流 -> 琴学解惑二十一:何为外调?——紧角为宫、慢宫为角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sabrinatzeng 2011-03-08 14:12

琴学解惑二十一:何为外调?——紧角为宫、慢宫为角

琴学解惑二十一:何为外调?——紧角为宫、慢宫为角 ji ./m8(  
雷苗伟 !_QT{H  
F>3 o0ke}  
古琴的常用调式为正调,即一至七弦的首调唱名为:5、6、1、2、3、5、6,固定音名为:C、D、F、G、A、c、d,古称仲吕调,今称F调。古琴曲十有八九为正调定弦,如《梅花三弄》、《流水》,然古琴曲并非全是正调定弦,如《阳关三叠》、《捣衣》等曲,现代琴人统称这些调式为“外调”。对于初习琴者来讲, “外调” 的定弦并非一件易事,现代一些琴学教材虽然也标明了各种调式的定弦方法,但多数初学者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难以知晓。本文便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加以简单的剖析,以飨初学者。 ,i??}Wm5G  
oP9 y@U  
古琴外调的旧称,五花八门,有称之为“某某调”的,也有称之“为某某均”(“均”古通“韵”)的,甚至还有用与声律毫无关系的个人感受来命名的,如“泉鸣调”、小碧玉调”等。此处的“某某”,有用十二律代指的,如黄钟调、黄钟均,蕤宾调、蕤宾均等,也有用五声代指的,如宫调、宫均,徵调、徵均等,一种调式,多种称谓,甚至不同的调式有着相同的称谓(如正调与紧五弦均有“仲吕调”之称),其实这均是琴家的仁智之见,不同的观察角度得出的不同结,“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理也。律吕也好,五声也罢,其实在古代并非有固定的音高,均为相对的一种音阶,所以此处的调也只是一种称谓而已,本非有着实质的“调高”关系,有用心者自可根据上面的提示一一找出各调名称的由来,本文便不做详解。 uo J0wG.  
古代的转调原理多为“十二律旋相为宫”,即以十二个律位分别一种调式中的“宫”(即现在首调唱法中的1),但古琴仅有七弦,且不杂二变,远不如弦钟或编磬等乐器容易“十二律旋相为宫”, 所以实际运用上并没有十二个调。历代琴人通常是先定一调为范(多用三弦为宫的正调),然后以此为基础,或紧或慢琴弦,使此调中的五音分别做为新调中的宫(1)。为使初学者明白,我暂把古琴的这种调弦方法称为“七弦旋相为宫”,即七条弦分别为做一次新调中的 “宫”(1)音。古琴虽有七弦,然通常有二组弦为同声的位半关系(即八度关系),所以“七弦旋相为宫”实质为“五弦旋相为宫”。此种变调方法在某种意思上类似于民间所说的“五调朝元”,然“五调朝元”常指乐曲的一种变奏方法,而此处则是通过改变宫的位置而得到一种新的调式,所以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然原理类似。根据五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或紧或慢琴弦,便能得出古琴现在常用的五种调式:慢角调——C调(一、六弦为宫),清商调——bE调(二、七弦为宫)、正调——F调(三弦为宫)、太簇调——G调(四弦为宫)、蕤宾调——bB调(五弦为宫)。另外,像《广陵散》、《大胡笳》等曲又为一些特殊的调式,《琴学备要》一书把其称为变调,笔者也赞同此观点,所以上述调式不属于本文讨论之列,另文再议。 ."=%]l 0  
如何 “五弦旋相为宫”呢?古代琴人总结为八个字:“紧角为宫、慢宫为角”,即以一个调为基础(通常以三弦为宫的正调为基础),把本调的角音紧一徽,变为下一调的宫,如正调变为紧五弦的蕤宾调(正调的五弦原来为角,经紧一徽后即变为蕤宾调的宫),正调变为慢角调(正调的三弦原来为宫,经慢一徽后即变为慢角调的角)。可见,宫、角二音为变调的一个枢纽。 D/~1?p  
cJv/)hRaz  
古琴的七条弦中,小勾间①里弦九徽与外弦十徵的两处泛音,除宫弦②和角弦这一组小勾间外,其它两弦此处的泛音均相高,大勾间③里弦七徽与外弦九徵的两处泛音,音高也相等,无一例外。所以,根据这两个泛音等高的原理便可以调弦,或紧或松,一一对应,这也是泛音调弦的一个重要依据。为何宫弦和角弦这一组小勾间的两处泛音不等呢?答案便是:“音始于宫,宫无母声”,“音穷于角,角无子声”。清角(4)和变宫(7)为宫、角二音的母和子,而古琴仅用五声,不杂二变,清角(4)和变宫(7)这两个变音古琴多不用,故称为“宫无母声、角无子声”。泛音如此,按音也同此理,所以宫弦十徽与角弦九徽的按音均不常用,通常采用的是宫弦十徽八分的角(3),角弦八徽五分的(宫),这也是辨别宫、角两弦的一个方法。 *z)gSX  
下面便详细解释一下常用的五种调式。 1DhC,)+D}q  
AFm9"mQrw  
一、           以一弦为宫(慢三弦) $B_%MfI  
\@WVeFr  
旧称:慢角调、林钟调、黄钟宫调等。 fU?#^Lg  
今称:C调(1=C)。古琴七条弦的固定音名为:C、D、F、G、A、c、d,以一弦的C为1④,故称为C调。 <nN.$4~X  
固定音名:C、D、E、G、A、c、d {wsJ1 v8!  
首调唱名:1、2、3、5、6、1、2⑤ eU@Mv5&6  
原理:在正调的基础上“慢宫为角” 即把正调三弦的宫慢为此调的角。 =4co$oD}  
方法: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 # =tw ,S  
代表琴曲:《风雷引》、《凤求凰》 *U]&a^N  
二、           以二弦为宫(紧二、五、七弦) )dqNN tS  
9Li*L&B)  
旧称:清商调、夹钟调、小碧玉调、姑洗调等。 > *VvV/UU  
今称:降E调(1=bE)。二弦原为D,但经紧后变为降E、以二弦的bE 为1,故称为降E调。 HKJBR)T  
固定音名:C、降E、F、G、降B、c、降e =JgR c7  
首调唱名:6、1、2、3、5、6、1 Eu:/U*j  
原理:两次“紧角为宫”,先在正调的基础上“紧角为宫”为降B调,降B调二、七弦为角(3),故再次“紧角为宫”,将二、七弦紧为新调的宫(1)。 (tOhuSW  
方法:先紧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再紧二、七弦,使二弦九徽泛音与五弦七徽泛音等高,使七弦九徽泛音与五弦十徽泛音等高。 '?mF,C o{  
代表琴曲:《捣衣》、《秋鸿》 j6Sg~nRh  
1}c'UEr%)  
三、           三弦为宫即正调 DU$#tg}{  
,z>-_HOnw  
旧称:宫调、黄钟调、仲吕等。 ]X77?Zz9  
今称:F调(1=F)。三弦为F ,以三弦的F为1,故称F调。 &Cv  
固定音名:C、D、F、G、A、c、d 4xr^4\ lk  
首调唱名:5、6、1、2、3、5、6 Ul9^"o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流水》 VOZxLyj^9  
kHylg{i{"  
四、           四弦为宫(慢一、三、六弦) ruvfp_:  
8cG`We8l&  
旧称:太簇调、夷则调等。 BZHoRd{EH  
今称:G调(1=G)。四弦为G ,以四弦G为1,故称G调。 "mQcc }8  
固定音名:B1、D、E、G、A、B、d 9\<q =p~  
首调唱名:3、5、6、1、2、3、5 A8{ xZsH  
原理:两次“慢角为宫”。先在正调的基础上“慢宫为角”为C调,C调一、六弦为宫(1),故再次“慢宫为角”,将一、六弦慢为新调的角(3)。 Q,^/Lm|]k  
方法:先慢三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再慢一、六弦,使一弦十徽泛音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使六弦七徽泛音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 `G/g/>y  
代表琴曲:《获麟操 `6J7c;:  
五、           五弦为宫(紧五弦)  +:-xV  
Ec}%!p_$  
旧称:蕤宾调、金羽调等。 77yYdil^W+  
今称:降B 调(1=bB)。五弦原为A,但经紧后变为降B、以五弦的bB为1,故称为降B调 $x+7.%1m)~  
固定音名:C、D、F、G、降B、c、d 2/fol TR7  
首调唱名:2、3、5、6、1、2、3 @R50M (@W  
原理:在正调的基础上“紧角为宫”, 即把正调五弦的角紧为此调的宫。 nEd "~  
方法: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h=gtuaR4  
代表琴曲:《阳关三叠》、《潇湘水云》《欸乃》 n#b{  
上述几调均在正调的基础上或紧弦或慢弦而成,要紧均紧,要慢均慢,不可以紧慢相杂于一调,否则便与“紧角为宫、慢宫为角”理论相悖。另外,具体每条弦需紧慢多少呢?琴书多写为“紧一徽”或“慢一徽”,具体这“一徽”应为多少呢?还是从“紧角为宫、慢宫为角”这一理论中去找答案。“宫”和“角”两音与她们上一音的关系,用现在通用的音程关系来讲,均为“大二度”或“小三度”的关系,所以所以有紧慢均是把“大二度”紧为“小三度”,或把“小三度”慢为“大二度”,可此可见,紧也好,慢也罢,只是在原来音的基础上,或紧或慢了一个“小二度”的音程。如降B 调中的五弦,原来与四弦的关系为“大二度”,经紧后与四弦的关系变为“小三度”,只是紧了一个“小二度”而已。 rMi\#[o B  
 <{Y3}Q  
上述的五调只是指古琴在独奏时的转调而言,如与其它乐器合奏时,便不必死拘此理,比如,现在的正调之所以称为F调,只是针对七条弦的固定音高为C、D、F、G、A、c、d而言,一旦七条弦的音高有了变动,那么正调也并不一定为F调了,如七条弦全降低一个小二度时,三弦的音高为E,那么正调便成为E调了,所以合奏时可以根据自已古琴的特点再做一小幅度的调整。 $b1>,d'oz  
hN6wp_  
其实,各调的名称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一旦弄明白各音、各调之间的关系,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g.@[mf0r  
注解:①    中间隔一弦,一挑一勾为小勾间,如挑七弦勾五弦,挑六弦勾四弦等。②    为记述清楚,此处把音为宫(1)的弦称为宫弦,同理,把音为角(3)的弦称为角弦③    中间隔二弦,一挑一勾为大勾间,如挑七弦勾四弦,挑六弦勾三弦等。④    一弦应为倍低音1,古琴的简谱记法中音区的关系较为含糊,此处也只说明唱名,忽略实际音高。⑤    因无法正常输入简谱,故音符下面的低音点只能用单双线记录,其实此外简谱也只是采取现在琴人通常的这种记录,并不是一种规范的简谱记法,估且称为“古琴式简谱”,关于此问题,另文再解。 (此文为初稿,请大家多指教!谢谢) 3CjixXaA$  
#jrlNg4(  


查看完整版本: [-- 琴学解惑二十一:何为外调?——紧角为宫、慢宫为角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05304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