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原创~天然造化说“太古” --]

古琴文化网 -> 琴友交流 -> 原创~天然造化说“太古”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wangyufen 2010-03-21 15:44

原创~天然造化说“太古”

(欢迎大家访问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yfcat
“太古”是我为我新研制的一种琴型起的名字,或者可以说是原本就有这种琴型,就有这种琴名。我做的只是重现它而已。 }yJ$SR]t  
古琴通身是韵,从其材质,型制,造型,鬃漆,漆色,琴弦等等,无论是其型,或其声无不使人赞叹,耐人寻味。它带给人的冲击几乎都是相同的,神秘的久远的。 >2Jdq  
古琴-真的是有个古字了得! #F*1V(!  
       有一诗联这样说:“清风朗月何潇洒,剑胆琴心自老成。”我们应该追溯古琴之本来面目。古琴成琴之初,必定是心灵情感之博发,不会有一丝的造作,应该是浑然天成。再说,琴之本源是弹拔是求声,虽然经过长时间的一代代琴人的积累,而日渐圆满,但这时的琴型还是简朴的,样式也很少。南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录-古琴辩》中论古琴样时如此说:“古琴惟夫子,列子二样,若太古琴或以木为之,并无腰肋,惟加岳,亦无焦尾。安焦尾处则横嵌坚木以承弦。”这是千年前琴型的实在记载。 K)-m*#H&uw  
       古琴自成琴至清初的传承发展历程,皇家一直是中间主流。“琴者,禁也”,古琴也是统治者教化子民的有效工具,更是溶于上层中的士大夫们的所谓风雅之器,就是万人之上的皇帝也不乏爱琴之人。其中有搜罗天下名琴绝品,专设“万琴堂”的徽宗赵佶;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的将唐代研琴名匠雷威之作“春雷”琴挟之以殉的金章宗完颜jing ;以及宋太宗赵匡胤;宋高宗赵构;明崇祯帝;清乾隆帝等等。这些自命精通雅好的皇家们,搜罗,收藏古琴,尤其宋代还特别统一由宫廷定制古琴-称官琴,大概就是从这时起,琴制多样起来,样式也固定下来,作工当然的也就考究起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自此听琴人也多加附合,不免极尽豪华之能,也很自然的了。 |6(ZD^w  
       我从来都执着的认为:无论何事何物以自然天成为本,是永远不会错的。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对人,事,物的探究直抵本源,定会控握到那以失传的东西。琴有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这九个字描述的都是琴之韵,所以追求琴之声音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E-\ J7 yh  
琴有四美:良材,善听,妙指,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善琴。自古以来的琴论多矣,我们追其索  必有所得,但到底什么是琴之本呢?琴声!因为琴是来弹的,听的!听琴之人应该在声音上追求其根本,真正的琴声应该是朴实无华,深沉,无一丝一毫的燥气,它是一种原木发出的声音,无任何的造作,也应该没有今天有些追求的所谓金石之声。在现实所有能听到的古琴曲的所弹之琴中成公亮的“秋籁”琴声最合此标准。其声淡而雅,空而灵,深沉低鸣,所吟诵,呢喃,自语,听后让人陶醉,发古人之忧思。这种琴声一直是我追求的梦想。此琴天缘一见,而在意会所研制琴时,此生此感一直难忘,我发现在我研制的十几张琴中惟有“太古”琴型的古琴声能接近些,找到一些感觉。 >zhO7,=,  
       我是先学的弹琴。古琴的很多奇妙之处使我有兴趣学制作古琴,在苗元老师的指导下,我选作的第一张琴就是后来定制的“太古”式,研成琴后请明琴家杨青一评;“这琴真古朴!”请其赐明,他抚后说:“该琴声很正,正声既元音,丝木元音!”此琴也请川派古琴明宿俞伯荪老先生评论,此老抚后也说:此琴无病!后润笔题铭:丝木元音,此后研制了一张稍短些的“太古”琴,琴名家赵家珍抚后评曰:声音很好听,自娱之佳品! E6,4RuCK  
       还有一张小的“太古”琴要着重的说一下,到作这张小太古琴时,好像我找到了感觉。我命名之“盘古”,该小琴仅长86公分,而且无琴头,岳山后仅有承露。其形也以其它琴的头尾比例反其道。琴之规律是头宽尾窄,而它却尾阔于头,而且它几乎没有上下左右正反之分。如果不是岳山龙龈的不同,几乎难分头尾,除了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外,在七弦近岳山处,一弦十三徽外,还有两个原材上的树疤形成的两个能容指的孔,非常庆幸的是,该两孔对该琴声的扩张还有一定的补益。更难能可贵的是“小盘古”琴的生硬古朴松透,幽远,其木之声,美不胜收。弹拨之时的声音,有一种贴近“秋籁”琴声的感觉,另不可思议的是安装的是尼龙钢弦,但发出来的竟是丝木的声韵,大有感谢上苍之赐。 FI<q@HF  
综上所述,我研制的“太古”琴之体会是首先要能弹琴,品位琴曲,然后选材,这时已经开始了听琴,要想做好一张满意的“太古”琴可以说是,天作之和。除了以上的条件之外,一块好的“太古”琴料是可遇不可求的,最低限度要能在众材中选出一块适合做“太古”琴的琴料来。对这一入选之材,手一触扶之上就有了一丝成琴之感。可以说,其实不是研一张琴,而是在创作一个作品,一个自然流淌出手下的艺术品,每一步都跟着感觉走(因为琴是有生命的),他会一步步的领着你,直到它发出该发出的声音。我做出来的这几张“太古”琴,没一张的形状尺寸都不同,也不是事先决定如何做,作成什么样。它就是一种自然,一种天然本源的再现,我认为这才附合这几千年来的生命之物——琴的内涵。虽然有很多的人忽略了这一点,追逐着别人追逐的,模仿着别人模仿的。 o.'g]Q<}UB  
       这就像我们穿的衣服,本来只为冬保暖夏遮羞,但随着人类的发展至今天,这最初的功能之从生存的功能转变成了今天的服装功能。这一个“装”字就演变成了服装业,有个一个展示的T型台,但上了T型台的东西是很少有实际应用的,它有着相当的距离,它已形成了另一形态。 g=]u^&  
       我们的古琴要发展但绝不能如此递进。因为它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要与时俱进也应该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不然的话就会贻笑大方了。就像今天有提出古琴应该声音宏大以适应登台的需要,殊不知琴之标准是韵味,是轻,傲,淡,远,而不是响亮。这回误导古琴发展的走向。追求声音宏大可以是一种尝试,是对古琴主流的一种点缀,就如同电子钢琴,电子小提琴一样,它永远不会被演奏家们青睐。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失去了原汁原味。这和无性产生克隆出来的东西是无生命的,也不能长久传承延续的。所以我们研琴追求,就要直扑其本源,求琴之韵,琴之原声,研琴的原型。 +q)5dYRzV  
       就像衣服,它的发展一旦完成了冬保暖夏遮羞的初期公用后,就该让它的质地如何的更舒服,如何的宽松飘逸,更加贴近自然,合于天道。如果在上面缀上些亮晶的东西,让它挺拔板结,这是给别人看的,它牺牲了自我舒适的代价,仅仅是为了满足别人的眼球。 +{/*z  
       同理,首先古琴是弹给自己听的,感动了自己,是自己心灵的抒发,自然会感动别人。 K\$J4~EtG  
“太古”琴型出来后,惊诧了很多人。我分析过,它不仅仅是人们追求新奇东西的反应,因为人们看到它评价的不是说它新鲜怪异,几乎众口一词:古朴! sPpsq  
       古朴!细细想来,不要低估了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智商,“好好色,恶恶臭!”对人们的这种相同认识,就要分析这种相同分量的价值,我感到了这种认识与我的共鸣,这更加坚定了我研斫“太古”琴的决心与方向。 !O#dV1wAa  
宗旨就是:“因材研造,返朴归真。”追求古琴的高洁,清虚,幽奇,古淡的最高境界! 3T e^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种“太古”琴型,可能因其未能全身裹麻覆灰,而不能流传千古,我认为无需因后而自扰,我引用前人的两首斫琴诗来结束此文: Z-U-N  
           劣质庸材滥宋唐,琴林亦自有沧桑;  潞藩三百今于几,飞鸟群中孤凤凰。 qpsv i.S  
           名斫艳称雷与张,几人拄指验宫商;奇音自足超凡想,不必清皇字数行。 N @#c,,  
天通流水“太古”琴社 h?f>X"*|(  
王宝义
MUA%^)#u4Q  

雪狼 2010-03-22 10:33
上传照片看看就好了

等待千年 2010-03-22 18:19
“其形也以其它琴的头尾比例反其道。琴之规律是头宽尾窄,而它却尾阔于头,而且它几乎没有上下左右正反之分。如果不是岳山龙龈的不同,几乎难分头尾” 0k'e:AjP  
我很好奇琴弦是不是平行的........... 2{Chu85   
"我研制的“太古”琴之体会是首先要能弹琴,品位琴曲,然后选材,这时已经开始了听琴,要想做好一张满意的“太古”琴可以说是,天作之和。除了以上的条件之外,一块好的“太古”琴料是可遇不可求的,最低限度要能在众材中选出一块适合做“太古”琴的琴料来。对这一入选之材,手一触扶之上就有了一丝成琴之感。可以说,其实不是研一张琴,而是在创作一个作品,一个自然流淌出手下的艺术品,每一步都跟着感觉走(因为琴是有生命的),他会一步步的领着你,直到它发出该发出的声音。我做出来的这几张“太古”琴,没一张的形状尺寸都不同,也不是事先决定如何做,作成什么样。它就是一种自然,一种天然本源的再现,我认为这才附合这几千年来的生命之物——琴的内涵。虽然有很多的人忽略了这一点,追逐着别人追逐的,模仿着别人模仿的。 " 3` #6ACF  
如果如楼主所说那你的琴就是特殊为某人而做的了??而且形状、尺寸都不同这个是根据什么定的??制琴它总归有个条条框框,有个规律,你这全凭感觉的做法怎么能保证做出来的琴音色好听呢? cI=r+ OGk*  
十分好奇.......... 8>.J1C  
u@.>Z{h  
ps:琴的尺寸不同对弹琴的人来说是不方便的,音位找不准了,距离感完全要重新培养......... A^RR@D  

wangyufen 2010-03-25 18:43
照片已经上传。不吝赐教。

wangyufen 2010-03-25 21:53
1)琴的尺寸? dcfwUjp[   H{AMZyV0/d  
           把眼睛闭上,我估计你弹不了琴。即使能弹也肯定很勉强。因此说,眼睛才是关键。距离或是相对而言。我断定你没有弹过膝琴(也就是小琴)。试试就明白了。凡是弹过我斫的“太古”膝琴的,说的都是声音好听,好!很好!好玩!!更有迫切寻价者。 o Va[   _9?I A  
    (2)形状都不同根据什么定? l0tFj>q"   K3' niGT  
            就根据所遇琴料而定,长短厚薄大小,原则是有效弦长不小于81公分,薄厚不小于4公分。 XY<KLO%   XgxX.`H7  
    (3)做琴总要有个框,规律?凭感觉怎么保证音色好听? @@=,bO   ?0 m\(#  
            这就要像是人走出来的路,还是原来就有路,人只要走就行了。框是人定的,原来是没有的。琴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到今天的形制,关键是形和音的关系。至于规律--就是琴音,尽量的追求琴的九德。如何保证音色?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也就是说什么音色才是好听的,是宏大?深厚?圆润?松透?古代四大名琴:“ 号钟”壮美,如钟声激荡,“绕梁”柔美,余音袅袅,“绿倚”纯美,情谊深长,“焦尾”凄美,忧郁凄凉,我认为具体的说:就是琴音松透,深厚,清远,要做到这些,首先选材,然后就是灵敏精细的把握琴之两底的对比,槽腹上下前后的结构,薄厚的变化,如何上灰漆,这些就没有统一标准,就是一种感觉,当然这种感觉的来源于对于斫琴技艺的掌握和运用。当然,这里有一定要会弹琴,品琴,品曲。要用心去品,什么时候你能用心,用感觉听琴弹琴,而不是用耳朵听,手指弹,就能做好琴了,就能感觉着去斫琴了。去找孔子学琴(文王操)的故事,理解了,就明白了。 {,= hIXo>   (^5 7UmFv]  


查看完整版本: [-- 原创~天然造化说“太古”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06656 second(s),query:3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