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琴边拊掌录: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一 --]

古琴文化网 -> 琴友交流 -> 琴边拊掌录: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雪狼 2009-11-25 11:31

琴边拊掌录: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一

本文发表于2009年2月号《音乐爱好者》。我是把一摞书稿全部发去让樊愉兄挑选,这次选用三篇,其中《周作人听琴》一篇,已于去年底以《周作人听古琴》为题发表于《文汇报·笔会》,一稿多投,非出本意。谨向重复读到的读者致歉。    在原作里,每则故事末尾,我都注明了出处,并有主要人物的小传。发表时全部删去,但出书时会保留。我在这里贴出的,是《音乐爱好者》发表的版本。 r42[pi]F  
    这次发表了三篇,《音乐爱好者》或许还会连载下去。我觉得这类掌故看两三篇看不出味道,要一次性达到一定的量,才可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形象的感受。如果每次多发一页,也许情况会好一些罢。 5@tpJ8E8$  
  3P6pQm'.f  
琴边拊掌录 N;>>HN[bBP  
——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一)
 
严晓星
  6dV@.(][a  
《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
  @CP"AYB #  
一八八二年起的三年间,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及其随员杨守敬主持的《古逸丛书》二十六种二百卷陆续刊行,立即震惊了中国学界。黎庶昌、杨守敬能在短时期内收录那么多流布日本的汉文佚书与珍本,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新学吃香、旧学吃瘪,士大夫弃古书如敝屣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作为学者官员,不仅有学养、能力,也抓住了历史机遇。 (zWzF_v  
丛书中的《碣石调·幽兰》在学界反响不大,却在琴坛激发的强烈反响。这是一份琴谱,原件为唐人手抄卷子,抄写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根据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百年前南朝梁、陈间的隐士丘明,而实际作成年代当然还可以向前追溯。这份琴谱何时传入日本已不可考,直到十七世纪始见于记载,杨守敬访得时,原件的主人是京都西贺茂神光院的和田智满。 tE]g*]o  
《碣石调·幽兰》回流三十多年之后,因为古琴家杨时百的研究而成为琴坛关注的话题,再过了三十多年,又有一批第一流的古琴家为它竭尽心力,为它争论、疑惑、欣喜……大约又过了三十年,仍然不断地有新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去。两个甲子的琴史中,《碣石调·幽兰》大约是最风光、也最具争议的名字之一了。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琴曲谱,也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最早的乐谱,它用的是古琴减字谱出现之前的记录方法,留下了无数的待解之谜。 -g]/Ko]2@$  
杨守敬、黎庶昌都不是琴人,而将《碣石调·幽兰》公诸于世,自然是出于学者的眼光与学术的敏感。他们对琴坛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  
沈心工早年斥琴
  j?jEWreq]~  
音乐教育家沈心工以学堂乐歌而著称于世,但他晚年实与琴坛关系密切。一九二八年,他曾推荐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梅庵琴谱》,未果。十年后他加入今虞琴社,经常参与琴社活动,其寓所也成为琴友经常雅集的地方。他与沈草农、张子谦来往频繁,致力于琴歌复兴的实践,《今虞琴社社歌》也是他与徐立孙合作完成的。 VCiJ]$`M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琴坛旧雨早年竟然是一位彻底地反对古琴的人!他在一九○五出版的《小学唱歌教授法》曾说:“将来吾国益加进步,而自觉音乐之不可不讲,人人毁其家中之琴、筝、三弦等,而以风琴、洋琴教其子女,其期当亦不远矣。”可见他晚年与琴亲近,是包含了对早年激进观点的反思的。  tv+q~TFB=Z  
  ^TyusfOz  
周作人听琴
  *#+d j"  
周作人自称不懂音乐,所以写《国乐的经验》,其实就是“听不懂的经验”。他写道:  bS3qX{5  
  [@ "H2#CQ  
第一回在民国七八年,北大开了一个古琴演奏会,蔡孑民主席,郑重介绍古琴专家、山东王露先生,地点是三院大礼堂,实际只是一所大房子,可以算是风雨操场,也可以当饭厅的。排坐在板凳上的人看见王露先生走上来,开始弹奏,场内鸦雀无声,大家都拉长了耳朵听着,却听不到什么声响,只远远的望见他的手上下移动着,好像是在打着算盘。 sRE$*^i  
第二回是民国十八九年,我同了女儿到女子文理学院去看秘书郑颖孙先生,他也是古琴专家,承他的好意特别为我们弹了一曲。在他办公室内,只有主客三人,琴声是听得清了,只是丁一声东一声的,不敢说不好,也总不知道它是怎么好。大概弹的人弹给外行听也已弄惯了,似乎并不怎么样,在我却不仅心里很是抱歉,也有点惭愧,因为不懂古琴总是不大名誉的。  *;7&  
  4\pi<#X  
据《蔡元培年谱长编》,周作人的头回听琴经验发生在一九一八年五月十八日。年谱里摘录了蔡元培的发言,果然是相当“郑重”的。只是当时没有合适的扩音设备,在那么空旷的礼堂里奏琴,效果可想而知。说王露奏琴如“打着算盘”,联想还真传神。这大约是现场众多听琴者留下的唯一的感想记录了吧。 aa_&WHXkt  
至于第二回听琴的经验,周作人还在另一处说起过。那是他写《鲁迅的故家》时,发挥鲁迅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句话“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蟋蟀是蛐蛐的官名,它单独时名为叫,在雌雄相对,低声吟唱的时候则云弹琴,老百姓虽然不知道司马相如琴心的故事,但起这名字却极是巧妙,我也曾听过古琴专家的弹奏,比起来也似乎未必能胜得过。”这篇文字写于一九五一年七月,郑颖孙死了差不多一年罢,若他地下有知,故友觉得古琴之声尚不如蟋蟀鸣叫,不知道会不会还“似乎并不怎么样”呢? Hig=PG5I  
这篇短文通篇老实的外行话,但能外行得讨人喜欢,又何况拿手的话题呢。这就是周作人的妙处。 W:aAe%S  

栖栖 2009-12-15 12:04


查看完整版本: [-- 琴边拊掌录: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05892 second(s),query:3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