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转载]古琴旧文一段(2010-05-13 16:07:57)
标签:转载
弹琴的都是古琴圈外的
原文地址:古琴旧文一段作者:白眉大侠
很多年很
G.
A:“敢问老先生,当如何涉足琴界?”
j) q2 X% [
! r" F& U2 G8 m! o( j) l4 L
B:“此非易事,也非难事。不过先要洗清一副肚肠:一要会结交朋友,先有二分苗头;二要图泼天之财,便有四分念想;那琴也要会弹几曲,多半即有小成;再要读两本圣贤书,这希望便有八分了;最要紧的是最后两分:说话、举止,要时时透出君子之气——只要老弟能做到,想不在琴界成就也难!”
A:“这就不可解了。那弹琴和此等名利之事何干?”
K2 [: K! e+ A
B:“老弟亏得问我,否则换了旁人,是再不肯讲的。你不和别人结交,哪个来说你好话?你道人人都是知音,该听你弹的?那俞伯牙倘不和钟子期相与,或是后代作小说的失记其事,鬼知道有过此人!所以广交朋友,是琴界第一要事,在琴界没有几个上得了台面的朋友,是莫想在琴界混的。
“二是要有钱,没钱如何应酬?琴界应酬之事绝不可少,尤其是结交有名头的朋友,没有付出,哪来回报?老弟不必着急,古琴上的钱来之甚易。你不见那些普及古琴的,一张三夹板的破玩意儿都能卖到五千以上?就算把这种玩意儿租出去,每月都能赚一百大洋哩!现在古琴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了,老弟看着吧,学琴的人会越来越多,咱们吃这碗饭的,可不要赚死!稍微讲些良心呢,就少收一点钱,教得认真一些;不讲良心呢,钱照收,教也不必认真。误人子弟?咳,那是什么时候的话了!只要道一声流派不同,手法就不同,学生敢来问你?话说回来,琴可也要会弹两曲,否则朋友想捧你也捧不起来,更别说教学生了。
“几本歪书是一定要读的,要叫人一听就觉得你有文化。万一有哪天碰到几个说话特别厉害的,你说不过他,弹又没他弹得好,你就得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牌子。琴是道器嘛,我弹的是琴道,体现了中国几千年道德和文化传统的结晶;你那只不过是把琴当作普通乐器了,这哪成啊?能比得过我这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者吗?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你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弹什么琴?这一招相当要紧,在必要的时候,必须随时引经据典,切记切记!
但最要紧也是最难的是说话、举止,要时时透出君子之气。否则你和别人结交,别人未必相信你的诚恳;教学生时,学生也未必信赖、尊敬你。特别是讲道德、讲传统时,更要有义愤填膺的劲头,要让人一听之下,就觉得你是真理在握的君子,自然就会对你有好感。但难就难在‘自然’二字,这就要穷一生之精力了。真能做到这一步,你不是琴界老手也是琴界高手了。老弟年纪尚轻,又难得如此虚心,前途必然无量。”" O6 r/ I" E. V
A:“闻得老先生如此教诲,后学受益非浅。只是琴界难道没有一个真君子吗?”
B:“真君子未必没有,只是人在琴界,性情也恐怕消磨尽了。即使是有,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交往一辈子,也未必相知。琴界之外的退隐之人,确不乏真性情的君子,只是老弟正当进取之年,这干旧人,是不须见、也无处可寻的了。我今天的肺腑之言,不是对老弟你,也是再不肯说的,老弟可记得了?”$ p1 K6 I( p$ X+ z
A:“谨受教!”
这是很多年前写的一段东西了,现在看来,琴界这些年来好象也没多大改变.以后大约也就不过如此了吧.如果能够无论何时面对这段自己的文字都不感到惭愧,于我也就足够了

